奇妙的数据:量化自我运动,创新的新前沿

奇妙的数据:量化自我运动,创新的新前沿

×
Scan to share on WeChat

可穿戴技术的进步通过数据带来更个性化的未来。

前言:很快,你就会想成为一个数字

许多客户都会询问我们,如何将数据转化为具有可行性的洞察。我们可以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去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回顾下一个旧的问题:三十年来的数字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大数据仓储”,对于被量化成一连串数字、成为“大数据”的一部分这样的想法你会感到反感吗?转化为数据的你也许不会是007,但仍很重要。
 
如今,大多数的人们对可穿戴技术已经十分熟悉。但你也许不太了解“量化自我”(Quantified Self)这个概念。这个短语最初由Kevin Kelly和Gary Wolf在2007年提出,这篇包含这一概念的文章在推崇新思维的《连线》杂志刊登,最终广为流传。通过一系列的文章,两人深入研究了生命记录、个人基因组、位置追踪和生物统计等课题,并将这些话题总结为一个“量化自我”的概念,现在这个概念已成为了一个运动。

量化自我运动

广义来说,量化自我运动是指运用技术手段监测并量化个人生活中的所有方面,以此我们将更了解自身的状况和健康。通过新技术,我们把对被监视的恐惧(这种恐惧在我们的模拟时代中被《一九八四》等许多反乌托邦科幻小说塑造得栩栩如生)转化成为了逆向监视和自我记录。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量化自我可以来自于那些改善生活的浮华的可穿戴设备和相关应用程序,也可能是像钻戒相机这样的东西,它从另一个维度展示我们自己(和我们悲剧性的求婚失败经历)。

行为成为了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

意大利概念媒体艺术家Alberto Frigo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记录和展示自己的生活。从2003年开始,Frigo便开始记录了他生活中的所有点滴细节,包括给自己右手使用过的所有东西拍照。他计划将这行动持续36年,并将成果命名为《2004-2040》。这些作品记录下了他听过的歌、坐下过的公共场所的视频、走路时产生的想法的录音。他说:“我从2003年9月24日就开始系统地记录我的生活了。”

Frigo的行为是否预示着未来?Foursquare联合创始人Naveen Selvadurai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例子。他通过更自动化的方法公开分享了大量的个人数据,贡献出自己生活的API,希望他人能将这些数据转化成其他的什么东西——至于具体是什么,他也不知道。通过某些合适的应用程序,会不会有更多人想要把日常生活变成独特的可视化数据?而我们又会不会开始尝试将数据整理组成想与朋友们共享的信息?我们对控制生活方式和自我平衡的渴望会不会将我们的身体变成一个新兴的媒体形式?

回归现实

现在可以提出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是:消费者对于日常习惯追踪记录的偏好如何与你的产品服务以其发现方式相结合?

包括耐克在内的很多运动品牌在这方面遥遥领先,也是它们使量化自我这个概念变成了主流。它满足了人们在移动设备上直观地记录自己日常运动的简单需要。同时,苹果公司也推出了Apple Watch并开启了健康监测的新维度——它能监测你到底是在跑步、骑车还是在健身房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正在推进一个新的战场——因为人们开始参考健康监测应用来决定是不是要放纵一下自我,喝一罐高热量的软饮料。无情的现实是,这些软饮料的销售额正在下降,并且消费者们对于半夜喝可乐这件事的害处也变得更加敏感。这一系列的变化促使品牌创新发展更为健康且注重饮食需求的产品。

华为在Mate S手机营销活动“触碰这一刻”中十分大胆地将可穿戴技术引用到了发布会现场。在技术之都柏林,华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嘉宾均佩戴了手环,营销部门通过手环实时监测他们在跳舞时的心率,最高时达到了127次/分钟。

旅游业是另一个需要认真看待这些“量化自我”行为的行业。假设一位客人明确地知道自己在下午2:00到3:30之间精力水平最低,在晚上10:30左右开始进入倦乏状态,那么这对旅游业品牌所提供的服务、活动及旅游套餐等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早餐应该在早晨提供,还是应该按照他/她的饮食习惯在9:20左右提供呢?

帮助人们完善自我

自我主义和个性化正引领着一个革新,使得品牌不再拘泥于一个广泛而空洞的消费者形象,而是着眼于个体消费者的具体需求(如果可以得到这些数据的话)。更重要的是,“量化自我”还有一个除满足需求以外的终极目标——优秀的品牌帮助人们完善自我。因此,我们鼓励品牌着眼未来,现在就开始考虑如何在五年内占领“量化自我”运动的先机。